深圳书记市长定调最新部署!2021开年第一重奖颁出!“一把手工程”曝光
1月6日,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隆重表彰为深圳科技创新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部署推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创新工作。大会颁发了2020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黄三文、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屹荣获2020年度市长奖,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刘磊荣获2020年度市长特别奖。“基于仿生纳米材料的光学精准诊疗基础研究”等11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超高清视频高效实时编码与重建关键技术”等4项成果荣获“技术发明奖”;“第五代大容量长距离干线DWDM光传输设备研制及规模商用”等55项成果荣获“科技进步奖”;刘靖康等8人荣获“青年科技奖”;“一种射频接收机及接收方法”等25项成果荣获“专利奖”;“包含虚拟化网络功能的移动网络的配置管理”等15项成果荣获“标准奖”,共计121项。
市委书记王伟中出席大会并讲话时强调,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责任、有条件、有能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围绕市委“三个五年”部署安排,深圳科技创新发展要深化谋划、科学安排,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推进:
到2025年,着力攻坚突破解决好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到2030年,基本实现自立自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能级跃居世界城市前列,成为全球重要创新中心;
到2035年,全面示范引领,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在这一进程中,要更加深刻把握科技创新规律,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相结合、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锐意创新和笃定守正相结合,把先行示范的标准要求贯彻到科技创新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
王伟中强调,要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突出“科技和产业”无缝对接,着力提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能级,全面塑造深圳发展新优势。
一要持续深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着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切实遵循科学规律,坚持长期稳定支持,着力优化投入结构,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二要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系统梳理卡点堵点,创新技术攻关组织模式,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硬核”能力,努力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深圳路径”,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问题。
三要持续推进成果产业化,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更加注重发挥高新区重要作用,更加注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打造高品质产业空间,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面旗帜举得更高更稳。
四要持续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大力实施“科技金融融合”计划,进一步提升天使母基金品牌影响力和效果,大力发展风投创投,让科技创新插上“资本翅膀”。
五要持续强化人才支撑,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健全一流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让深圳成为广大人才的向往之地,全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六要以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松绑减负力度,进一步强化创新服务、营造良好氛围,以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赋能增效,为全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供“深圳样板”。
王伟中强调,要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发展的领导,把党领导科技工作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全市各区各部门要把创新作为抓发展的“一把手工程”,把科技创新摆在编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位置,增强抓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本领,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要加大力度培养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觉践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新时代科技创新大潮中大显身手、奋勇前行。
深圳市长陈如桂强调,各区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工作部署,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国家战略科技资源、深圳市场化创新资源和国际化创新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创新发展能级,引领更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新担当、新作为。
”
深圳市科技奖励大会上,
121项市科技大奖新鲜出炉!
1月6日上午,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深圳会堂隆重举行,大会颁出2020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各大奖项。
本年度七类奖项共受理628项,是我市设立科技奖以来申请量最多的一次,经过评定,对110个项目和11名个人予以奖励,合计121项,其中:市长奖2名、市长特别奖1名、自然科学奖11项、技术发明奖4项、科技进步奖55项、青年科技奖8名、专利奖25项、标准奖15项。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脱颖而出,推动了深圳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两名市长奖获得者科技贡献杰出
一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他是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揭示了马铃薯和蔬菜作物驯化和育种的基因组历史,发现了蔬菜营养和风味的代谢生物学机理,完成了多项国际领先的开创性研究成果,连续入选2017、2018年“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
另一位是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屹,他发明了“激光+荧光”新型激光显示技术,带领团队率先在全球范围实现技术的产业化,成为国际激光显示领域的主流技术,确立了我国在激光显示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先后5次获得国家专利奖。
两名获得者均入选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
增设市长特别奖,授予抗疫突出贡献者
特别奖授予市第三人民医院刘磊,他带领市第三人民医院实现了深圳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上“零的突破”,尤其是在抗疫期间,形成深圳临床救治实践经验,并向世界多个国家介绍推广,带领科研团队科技抗疫,贡献突出。
科技抗疫特色明显,体现深圳担当
12个疫情防控优秀成果获奖,占授奖量的11%,体现了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例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深圳精准防控策略及实施效果研究”成果,作为中国-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情联合考察报告中唯一的城市经典案例向全球推介;迈瑞生物的“高端重症呼吸机”,占据全国60%市场份额,销往68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抗疫的重要利器。
优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例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完成的“基于仿生纳米材料的光学精准诊疗基础研究”项目,研究团队率先提出癌细胞膜的同源仿生靶向机制,为肿瘤的精准诊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主持攻关的“超高清视频高效实时编码与重建关键技术”项目,发明了超高清视频高效压缩、实时编码和画质重建等三个方面关键技术,为建立我国AVS2超高清视频编码国家标准和产业推广做出关键贡献。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高质量成果迭出
本年度获奖项目由企业主持完成的共79项,占授奖量的77%。深圳企业卓越的研发实力和科技贡献,不断推动国家科技奖项的产出,2012-2019年,深圳企业获得国家科技奖达到100项,占总获奖量(115项)的87%,尤其是华为公司表现尤为亮眼,已经连续13年获奖,其中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一次。
此次评奖还呈现出的其他特点:获奖完成人国际化色彩渐浓,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三大奖名单中,有5位完成人分别来自德国、韩国、加拿大、乌克兰、澳大利亚。青年科技人才继续成为“双创”重要的生力军,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三大奖主要完成人平均年龄为40岁。
科技成果丰硕,反映出深圳科技创新的“能见度”。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抢抓“双区”建设和综合授权改革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圆满完成了“十三五”科技创新工作任务。2020年1-11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5454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增加值8909亿元,同比增长3%。预计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3%,保持全国领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望突破1.8万家,是“十二五”末期的3倍、居全国城市第2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城市首位;深圳国家高新区排名稳居全国第2位。(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深圳发布)
第一步:第一个五年着眼攻坚突破。到2025年,着力解决好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第二步:第二个五年实现自立自强。到2030年,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能级跃居世界城市前列,成为全球重要创新中心;
第三步:第三个五年全面示范引领。到2035年,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市长奖获得者黄三文:
让科技成果真正造福市民
“农业需要深圳,深圳也需要农业。”1月6日,在深圳会堂领奖台上,2020年度深圳市科技奖市长奖获得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黄三文研究员表示,非常荣幸获得市长奖这份重要的荣誉,这个奖项不仅属于他个人和基因组所,更属于每个在深圳农业食品科技产业领域默默耕耘的工作者。未来,将加快建设深圳国际食品谷,打造全球性的食品科技创新中心,为深圳创造千亿产值的产业,保障深圳民众美好生活的食品营养和安全需求。
黄三文说,2014年,他怀揣梦想来到深圳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当时有很多人问他,深圳没有农村、没有农民,农业基础非常薄弱,为什么要来深圳做农业科研?黄三文回答说,当时选择深圳,是因为这里包容性好,年轻有活力,科研环境非常好,对科学家没什么束缚,有利于原始创新,有利于产业转化,只要有真本事,就有发展的舞台。于是他们在设施条件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在老旧厂房中改造出实验室,一边搞建设,一边搞科研。
经过6年的奋斗,基因组所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今天的530多人,在2020年的自然指数中位居全国农业科研院所第一名(进入该自然指数排名的全国农业科研院所共有39家)。黄三文带领团队从深圳起步,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前沿高地,实现多项“从0到1”的突破,奠定了深圳在国际农业基因组学研究的领先地位。
黄三文说,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历史节点,“为什么要在深圳做农业科研?”这个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答案。那就是“农业需要深圳,深圳需要农业”。
首先,农业需要深圳。黄三文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当前,我国面临的外部风险挑战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在种业、粮食、食品质量安全、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多卡脖子问题,比如,我国人多地少,每年要进口超过1亿吨大豆和玉米才能满足需求,如果自己来种植,按照目前的种植水平,需要10亿亩地,相当于用掉我国近一半的耕地面积。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急需农业科技的自立自强。
深圳具有创新基因,又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已汇聚并培养了一大批敢闯敢拼的高层次人才,呈现出科技产业资本全产业链有机融合的新面貌,创新活力强劲,为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环境。根据美国科学院预测的2030年农业食品行业展望中,现代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物流技术等将会带动整个农业食品领域的提升。而深圳恰恰就在运用并且融合这些先进技术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深圳对高品质食品的巨大需求、得天独厚的金融实力、创新氛围和信息技术研发基础,让深圳有动力也有能力去推动这场农业食品产业的革命性改变。他们发起的“优薯计划”,就是用科技创新改变农业食品产业的重要行动。
黄三文表示,传统的马铃薯种植方式是将做种用的马铃薯切块埋入土内进行无性繁殖,“优薯计划”则是用杂交种子播种替代薯块繁殖,从原本每亩地需要200公斤种用马铃薯,变成现在只需要2克种子,这样一方面克服了传统生产方式存在的繁殖系数低、储运成本高、易携带病虫害等缺陷,播种效果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我国南方的冬闲田,种完水稻后,还能再种一季马铃薯,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优薯计划在我国南方预计有2亿亩的种植潜力,所获得的产能相当于3亿亩玉米加3亿亩大豆,可饲养4亿头猪,极大填补我国进口粮食的缺口。袁隆平院士高度评价优薯计划,认为是颠覆性创新。可以预见,深圳将带来马铃薯的绿色革命,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其次,深圳需要农业。黄三文表示,人类对健康的高需求、高关注、高迫切度,让农业食品产业成为了全球经济中唯一“不缩水”的行业,被国际经济学界确定为“无限广阔的兆亿产业”。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列入科技发展的重要使命。深圳作为一个2000万人口的大型城市,每年农产品和食品消费量巨大,95%以上的农产品和食品依赖对外采购,迫切需要农业和食品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深圳农业食品安全供给构建可靠的保障体系。
“我们不仅要在农业科研上勇立潮头,更要把农业科研延伸到食品科研领域,让科技成果真正造福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黄三文表示,如何在深圳发展农业食品产业,除了继续利用深圳的政策吸引优秀的人才从事农业食品科研,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农业、食品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下一步,他们将以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学科为基础,以数字化信息技术赋能,以金融资本助力,加快建设深圳国际食品谷,打造全球性的食品科技创新中心,为深圳创造千亿产值的产业,保障深圳民众美好生活的食品营养和安全需求。
黄三文最后说:“农业食品产业是根本也是未来,深圳必须先行,我们一直在路上。再次感谢市委市政府,感谢这座城市。”(内容来源:读特 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实习生 陈婉莹 李秀青/文 记者 何龙/图)
市长奖获得者李屹:
愿把激光打到月亮环形山上
1月6日,2020年度深圳市科技奖市长奖获得者,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李屹表示,这份荣誉,是光峰科技所有团队成员共同奋斗的成果,也是深圳市委、市政府支持创新创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结果。在此,他由衷感谢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对科研工作者的关怀与鼓励、对创新型研发企业的大力支持,让光峰科技这样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能够在深圳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1986年,李屹进入清华大学学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深深影响了他,后来他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在硅谷的实验室搞科研。当时,实验室在做的“人造太阳”项目,一种通过清洁能源模拟出太阳光与太阳能的技术,这是前所未有的尝试给他的冲击很大,这段经历成为李屹后来创办光峰科技的重要启发。
李屹说:“在国外工作期间,我常常听到一种声音,许多人认为只有国外才能做好原始创新,而我却不这样认为!国内为什么不可以呢?改变这种偏见的想法,恰恰就成为我2006年离开硅谷回国创业的动机。”而第一站,李屹就选择了深圳。
李屹认为,深圳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城市氛围开放包容、奋斗务实,有一种安静的气质。安静就是一种专注、一种脚踏实地沉下心来做事的坚定,没有那么多的外界干扰。企业正常发展的时候,政府绝不打扰,企业有需要的时候,政府就在身边,做好服务员。
李屹带领团队在深圳从“零”开始研究蓝色激光+荧光粉显示技术,用于解决当时激光显示成本过高的难题。因为激光是目前世界上最亮、颜色最纯的人造光源,从激光发明以来人们就有使用激光来进行显示的愿望。但是直到ALPD®技术(即荧光激光技术,基于激光激发荧光材料、混合多色激光的技术路线用于图像显示)诞生之前,激光显示都难于突破昂贵的价格和复杂的系统,导致难以得到大规模的商业应用。李屹说,他们很有自信,因为光峰的骨子里就有坚持创新的精神,他们一直想做并且一直在做的都是“前无古人”的事情。
李屹说,他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动画片叫做《好猫咪咪》,里面有句台词是“老鼠怕猫,千古谣言;壮起鼠胆,把猫打翻”。被质疑的老鼠敢于去挑战猫,这和他们做科研其实是一样的。
“2007年,我们提出颠覆性的ALPD技术路线,其核心是将激光芯片和稀土光学材料,使用半导体工艺进行大规模生产。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们总是被质疑,作为一家不起眼的深圳初创团队,怎么可能做出颠覆式的技术创新?国外的合作伙伴也不太相信我们。同样水平的团队,如果来自硅谷就容易被接受被认可,但来自深圳就会遭受偏见。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有个北美企业的首席技术官开玩笑说,再推销技术,就把我从楼里扔出去。那时候从实验室到产品线我们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我记得最困难的时候,团队自身产生了动摇,‘红旗’到底还能不能扛下去,那时候真是蛮痛苦的。“李屹说。
非常幸运的是,到了2011年,李屹团队成为了深圳第一批重点引进的创新创业团队,给了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不仅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坚定了团队走下去、坚持下去的信心与决心。
2013年,光峰科技与LG合作推出全球首台100吋的激光电视,开创了激光电视细分市场。2014年,与中国电影合作推广ALPD院线设备。自主技术研发的光源从此走进全国乃至走进好莱坞的中国大剧院,服务全球近两万家激光放映厅。2019年光峰科技在科创板首批上市,并亮相“紫禁城上元之夜”,建院600年之久的故宫第一次在夜间被光峰科技的激光点亮,熠熠生辉。目前,光峰科技的ALPD技术在全世界激光显示领域应用占比超过90%,得到了世界同行的广泛认可,在全球布局了知识产权,砌起专利“护城河”。
李屹说:“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愿景,可以用激光把美丽的图案打到月亮的环形山上,让遥远的月球成为激光的画板。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光峰科技将是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将会给人类带来更多更好的东西。接下来,光峰科技将坚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号召,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继续坚持做中国自己的原创技术,为双区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内容来源:读特 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实习生 陈婉莹 李秀青/文 记者 何龙/图)
附: 2020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公示名单
数据来源: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